珠三角模具行业做大做强 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2010年是我国模具行业“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珠三角地区模具行业还普遍存在着国内自配率不足、开发能力弱、企业结构不合理、标准化水平和标准件使用覆盖率低、治理落后等问题,要使这一地区的模具产业更上一层楼,做大做强,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十一五”期间中国模具工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且在技术力量、工艺装备及治理水平方面得到了较快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工业生产面临产品品种多、更新快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市场、客户、主机厂对模具制造提出了“交货期短”、“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低”等要求,模具技术的发展也大多体现在应对以上要求而提升的轨道上。尤其是在珠三角许多模具企业引进不少国外先进设备,设备数控率和CAD/CAM应用覆盖面大幅提升,标准化水平和标准件使用覆盖率较高,模具制造周期短,能适应市场快速响应。
但珠三角模具企业结构配置方面仍存在不合理,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多数企业在10%以下,职工在技术与生产岗位上互换性差,还存在只注重模具开发不太重视产品开发的现象,造成综合开发能力较低,在市场上常处于被动地位。
目前珠三角模具自产自配比例高达60%~70%,模具商品化率低,即使是专业模具厂,也大多数是“大而全”“小而全”;而在国外,70%以上是商品模具,大多企业是“小而专”“小而精”,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俱佳。
进入“十二五”之后,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应用将成为模具制造企业谋求持续发展的制胜法宝。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主机厂对模具制造技术革新和机床设备工装改造提出了全新要求,低碳经济、绿色制造技术研究应用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方向,这也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基础。如大家所关注的,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构筑绿色壁垒,无疑也增加了国际市场准入的难度—污染环境高耗能产品或被拒之门外,或被课以重税制裁。
从整个装备制造业来看,行业本身的能源消耗水平并不高,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是能源消耗“大户”。鉴于此,装备制造业在营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地位与角色也被寄予厚望,未来的努力方向是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供环境保护末端治理及回收再利用设备;通过先进生产加工技术来进一步优化机械制造效率。而加工技术与绿色产品技术的结合,也必然将在用户方采购设备时被纳入重点考虑范畴。
这就相应地要求装备制造业实施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粗放追求规模的方式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国际竞争力的方式转变,毋庸置疑,这将是行业在“十二五”期间谋求战略转变的突破点。具体就模具行业来说,在近年来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得到不断推广的过程中,就有一些是与节能降耗相关度较高的,值得企业予以重视。比如,热流道技术日渐得到推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於采用热流道技术的模具可提高制件的生产率和质量,并能大幅节省制件的原材料和节约能源,对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塑料模具制造中的一大革新。据深圳市模具技术学会副秘书长罗百辉介绍,国外的热流道技术发展很快,塑料模具企业中已有50%采用此种方式,有的厂甚至已达80%以上,目前珠三角的情况则是:塑料模具企业采用比例仅30%左右。要使这一地区的模具产业更上一层楼,做大做强,我认为以下建议值得参考。
1、结构调整是主旋律
有条件的企业应大力发展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主要代表的高技术含量模具,发展高档产品。做专、做精、做细、做特和做新是发展方向。在内部治理上,深化组织结构调整,加大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力度,推行流程再造,进一步改变粗放型状态,强化管控,完善和健全适应“专、精、强”的治理体系,提高生产、技术、质量等各项基础治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
2、创新升级是要害
创新应从理念、技术、治理、制度等方面手,升级应包括产品水平、技术水平、治理水平、营利水平及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个方面。同时,注重处理好创新与引进的关系。
3、在“蓝海”市场创造新的增长点
企业既要在“红海”市场中进一步强化竞争力,更要在“蓝海”市场中去创造新的增长点。发展应避开市场的恶性竞争。
4、国际国内“两条船”多元化经营
当前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规模不断加大,速度也不断加快,并正向深度和广度延伸,而我国的模具工业正是实现承接转移的较理想之地,模具行业未来前景广阔。模具企业不仅要持续关注传统市场,还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经营国际化方面,除了美、日本、欧盟及东南亚市场之外,亦应该考虑开拓中东、中亚、俄罗斯、东欧、南美、拉美、印度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