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一对一服务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咨询电话:400-008-1115
一声叹息!保险市场“合资困境”待解
http://www.otoworld.cn 2010年6月22日 10:54:19

一声叹息!保险市场“合资困境”待解  
2010年06月22日 08:04 中国经济时报 www.cnfol.com

  去年,恒康天安人寿和太平洋安泰人寿完全变身为中资保险公司;今年,英国保诚集团弃购友邦后表示将继续拓展亚洲市场,美国法特瑞互助保险公司也要争取明年在华开设分公司。

  一边是遭遇“合资”困境的时有退出,一边是醉心于新市场潜力的主动进攻,外资保险公司在华遭遇“七年之痒”后,正在中国入世即将十周年的时点上迎来新的开放契机。

  “合资”的一声叹息

  13亿的人口,不断创造奇迹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只有3%的保险基准深度,远低于8%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保险市场巨大的空白给了全球保险巨头相当的想象空间。中国保监会为此设立了一道特别门槛——“532”。这道门槛规定,外资保险公司要在中国大陆开展寿险业务,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50亿美元、公司营业需满30年、在中国开设代表处满两年。即使条件严苛,也没有挡住安联、安盛、美国大都会以及纽约人寿等久负盛名的保险公司向中国市场挺进的步伐。

  可是这些缔造了保险业传奇的“强中手”并没有在中国延续他们的神话。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于海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在中国的外资寿险公司基本没有赚钱的。

  “合资都是‘五五开’,一般中方做董事长,外方做总裁,管具体经营。当50%对50%的时候,在经营理念上,外资更注重市场,中方更考虑惯性,文化上的差异会形成碰撞。然后磨合,磨合好了会有所发展,磨合不好就可能退出。”于海纯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资保险公司发展情况不乐观除了监管的问题之外,还因为保险业务特别是寿险业务的负债期限比较长。

  “这种情况下,投保人选择产品的时候有一种偏好和倾向性。从目前国内格局来看,外资的比重不是很大,发展的时间也比较短,投保人对其也缺乏了解,而选择中资的公司将来打交道会方便一些。”郭金龙说。

  “鸡肋”的万千尴尬

  记者了解到,普华永道在2006年发布的《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外资保险公司对于自身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的增长信心十足。而时隔三年,普华永道2009年发布的报告却显示,外资保险公司发现当初的预期是过于乐观了。

  有关数据显示,对外资开放寿险市场8年来,外资的市场份额一直在个位数徘徊,并从2007年底一直呈现节节下降的态势。2007年末,外资寿险占据整个寿险市场的份额为8%,2008年末已经降至4.92%。

  中国保险市场有成为“鸡肋”之虞。

  “明年是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到时候盘点中国的保险业会比较尴尬。很大程度上说,数字就是政绩,明年盘点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外资,这个数字是减少的,不是增加的。”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于海纯也表示,外资的退出不利于一个竞争的保险市场的出现。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在国外买保险的亲身经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机场买意外险,很多家保险公司一字排开,你可以货比三家,可供选择的保单额度比较多,销售人员会详细向你介绍每一张保单,你还可以手写自己的受益人,他们随后就会把保单快递给你的受益人。但在中国,往往都是你拿到手了才弄清楚自己买了哪家公司的意外险,附加的保额也是比较低的,而且受益人不明确,如果出事故保险金就变成遗产,可能会引发家庭纠纷。其实,有竞争的市场才是个好的市场,这样最终得到好处的是投保人。”

  “开放”的水到渠成

  虽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但13亿人口的“大蛋糕”还是让诸多保险巨头趋之若鹜。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增资潮”正在外资保险公司中掀起:中意人寿由19亿元增至27亿元;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公司由2亿元增至3亿元;首创安泰人寿由6亿元增至7亿元;海尔纽约人寿由6.4亿元增至8亿元;信诚人寿由18.2亿元增至19.8亿元。

  郭金龙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保险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外资看好这样一个市场是很正常的。

  而明年是中国入世十周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正迎来新的机会。

  “保险资产加起来才四万多亿,只是一个工商银行的三分之一,而且中国老百姓的个人资产大都集中在银行,那么银行都可以独资,保险坚持合资就毫无意义。我们只要把保险资金海外运作的出口管理好,就没有问题。”郝演苏直言,不要用“狼来了”的说法来评价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很多年了,但相关的金融服务没有很好地跟进,他们到了国外之后不知道去哪里买保险,中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已经慢了很多年。”

  于海纯也直言,“532”会慢慢消亡,中国保险市场的全开放不会等太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参考。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