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工商局对全市流通领域室内装饰材料进行了集中抽检,对28家建材市场、超市和直销店经销的64个批次水龙头进行的质量监测中发现,合格的42批次,不合格22批次,合格率为65.6%,有三成多的产品不合格,还有近四成商品外包装标识不规范。
监测结果表示,有20个批次不合格水龙头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表面会产生“铜绿”、白色斑点、黑色斑点或腐蚀。随着防护镀层被腐蚀,质量问题严重的水龙头其阀体、手柄也会加速腐蚀,2-3年内就可能产生阀体爆裂漫水。
另外,它们在安装时管螺纹与管道难以拧紧,强行拧紧后又容易产生微裂纹,这种裂纹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形成扩展,引起漏水,并且会造成管螺纹与管道连接部位产生间隙,导致连接部位渗水。
其实国内水龙头抽查并非只有今年不理想,基本是年年查年年不达标的状态。早在2007年江西对陶瓷片密封水嘴(俗称水龙头)抽检2成多产品不合格;无独有偶,2008年温州水龙头被亮红牌,合格率仅为18.8%;2009年1月北京陶瓷密封水龙头抽检,合格率不到4成等等。
国内各地水龙头监测结果表明,水龙头不达标早已“遍地开花”,合格率屡创新低,让人深思。据分析目前造成龙头检验不合格,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生产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落后,企业内部管理松弛,企业内部检测手段不完备,在未能严格把好质量关的情况下就将产品流入市场;二是对原材料及工艺的要求和控制不严,有些厂家使用一些质次价低的阀芯,如采用劣质塑料或锌合金材料制作的阀芯,这种阀芯密封性能达不到要求,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变形或断裂等现象,造成阀芯损坏,水嘴漏水。但是国家是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啊?为何水龙头企业会屡屡“跳水”?或许将来五金水龙头企业注册时,相关机构需要严格考核企业的各项资质和“违规信誉度”了。
究竟是消费者需求低还是水龙头行业发展无望呢?究竟消费者该不该为水龙头质量不达标买单?显然消费者并不希望再次购买廉价、费时的低端水龙头了。那是否意味着水龙头贵了、质量好了、不会坏了,水龙头就没了市场?其实不然,如果国内水龙头企业能将自己的生产与品牌相结合,做大做强,即使将来水龙头业不在畅销,其附加产业也会将企业带上成功殿堂。只要五金企业坚持以质量为本,相信不管未来时代如何变迁,品牌价值与消费者的信赖,都会助力企业转型,企业发展才会长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