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国制造”如何抵御金融海啸
全球金融危机开始逐步影响实体经济,尤其对中国外贸出口冲击较大。作为对外贸易“风向标”和“晴雨表”的广交会显示,与往年相比,今年欧美客商明显减少,外商下单普遍比较谨慎。在记者采访的客商中,外贸订单平均减少30%。从2005年7月开始到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20.6%,这对出口毛利率不到5%的纺织产品来说,汇率变动,利润全消。“集团企业进出口贸易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时期。”该集团董事长蔡高声说。中国外贸企业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来自东南亚国家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对于低价的订单也不敢轻易的不做。你不做,就等于没饭吃,就等于是把此前辛苦积累起来的市场拱手让给别人。”蔡高声说,“现在,来自东南亚、印度、土耳其等地的抢单很厉害。”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形势,一些企业将其看作“凄风苦雨”;而另一些企业则视其为调整结构的“阳春季节”,抓紧机会转型升级,求变求新,在创新中杀出一条血路。分析人士称,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企业将成为安度危机的“中国力量”。这一点,在广交会上已可见端倪。展会上,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加速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不少企业的共识。“我们现在的基本策略是保市场、保客户,同时转变增长方式。主要不再是从数量中要利润,而是向品牌、向技术要利润。”王勇力说,“有品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贴牌产品的利润要高出50%。”此外,打服务牌,走定制化路线,通过金融等手段规避汇率风险,寻找新兴市场等,也都是企业的御“寒”之道。在高成本时代,中国制造优势何在?中国外贸出口该何去何从?从广交会上,或许可以寻到一些答案。据介绍,广交会二期成交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特点:一是企业品牌效应凸显,优势企业信心十足;二是高附加值的新、特产品大量涌现,成交活跃;三是节能环保产品受到广泛欢迎;四是新兴市场显露新机遇。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参考。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损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