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中”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中国机床网 时间:2016年07月18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并实行合理分配,因此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打下更为雄厚的基础。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按照人民需要来组织社会生产
发展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某些反映政绩和业绩的指标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或偏离人民需要发展生产,结果导致产能过剩。在市场经济中,人民需要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由于市场需求直接受购买力影响,存在一些人有需要而无购买力、另一些人有购买力而不需要的现象,市场需求有时会偏离人民需要。发展生产不仅要全面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且要深入调查了解人民需要的变化,由此来确定发展目标。为了克服生产脱离需要的现象,要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应关注市场需求,按其变化来组织生产;政府则应从更广阔和长远的视角来把握人民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提高社会生产同人民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二、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要防止出现新一轮重复建设
去产能、去库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在钢铁、水泥、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需要逐步消化。“十三五”时期国家鼓励发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智能设备等产能,一些地方争相立项,存在出现新一轮重复建设的风险。过去造成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的原因除了市场的某些盲目性之外,长期按照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建设,区域市场分割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一个地方发展某些产能,通常是按照全国乃至国际市场需求来设计和建设,其生产能力形成之后可以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但是这个地方形成的产能对另一个地方来说不能直接受益,后者为了增加当地生产总值、税收和就业,往往不顾市场容量而进行重复投资建设。加之宏观调控不到位,掀起一轮又一轮的重复建设,最终出现不应有的产能过剩。为防止出现新一轮重复建设,要更好地发挥国家规划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区域协调,同时改进地方政绩考核,消除地区之间的市场藩篱。
三、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这两个方面,对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同样重要。当前,城乡劳动者增加就业的需求和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一些企业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要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承担扩大就业的社会责任,增加就业岗位。走出这种两难境地,统筹兼顾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就业,需要完善产业政策,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第一产业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规模化种养殖和配套加工来稳定和增加就业;第二产业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统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资本技术混合密集型企业,调整和优化各个生产环节的人员结构,适当集中人力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培育自主品牌,开拓市场,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质量;第三产业充分挖掘交通运输、商贸、会展、住宿、餐饮、旅游等传统服务业的就业潜力,促进和规范快递业务,继续发展金融、科教文卫、托儿养老、休闲娱乐和家政服务业,提供更多工作岗位。
四、改进收入分配调节制度
加强收入差距动态监测,设置衡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数,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继续做好基尼系数、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等指标的调查统计、测算和发布工作。改进对劳动与资本收入比例调控,均衡调动劳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既不因劳动报酬过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也不因资本收益过低而影响投资积极性。近年来,政府对小微企业实行有条件的减免税政策,既有利于企业发展,也发挥了调节收入的作用。政府可综合运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工资政策,探索实行利率、税率与企业工资水平有条件挂钩,以此来调节资本和劳动收入比例。(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系列解读:
习近平强调“三个体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谋思路
钟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李拓:科学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与文明担当
杨正位:以传统文化的“中道”智慧推动经济学发展
史安斌:努力推动新闻传播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尹韵公:习总书记“5·17”讲话突出问题意识指明发展方向
胡敏: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理想才能扎根实际引领未来
董小君:以“问题意识”引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