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须走资源整合之路
时间:2015年01月30日 中国机床网
机器人时代已然来临。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也正面临一场机器人产业盛宴。但在机器人火热的背后,市场需要冷思考。1月18日,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亮相1月18日央视《对话》栏目,就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等方面问题发表了观点。
近几年来,机器人在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浪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自然也就成为最受青睐的机器人市场。据相关机构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了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五分之一。中国同时也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然而,虽然中国机器人的市场巨大,但国产机器人所占的份额小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机器人应用最广的是在汽车制造业。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占比96%。
而国产机器人主要还是以3轴和4轴机器人为主,应用主要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领域。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目前的本土机器人企业有400多家,机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接近60家,而且平均每周就会诞生两家机器人企业。但在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激增的同时,却并未在中国的市场上占到任何先机。
除了在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弱势,同样令诸多业内人士担忧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很有可能重蹈汽车产业、光伏产业的覆辙。虽然我们做了很多高技术产业,但是中国产业链分工几乎都进入最低端的加工制造,机器人产业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潜在风险。针对以上的担忧,我的想法有三: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产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国际前沿技术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开始顶上“天花板”;低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减,过去的低成本要素越来越高,“地板”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还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快速工业化追赶带来的压力。赵昌文说,中国的制造业就是在这样一个“夹心”里寻求出路,一旦以印度为代表的少数发展中大国开始大规模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它的人口红利与中国过去30多年是一样的,未来将对中国的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当前,全世界的制造业产业都将经历一个更加深刻的变革,其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这一变革是以数字制造、互联网与新材料技术等领域的重大创新与深度应用为代表,将推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将带动整个产业形态、制造模式、组织方式等的深刻变革。而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搞清中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哪尤为重要。赵昌文指出,在金融危机期间,德国因为其制造业发达,经济受到的冲击较小,经济复苏相对较快;而美国的服务业占比在80%以上,金融危机后开始反思,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后又迅速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其核心目的就是要重塑和保持美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地位。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虽然我们要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但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制造业仍必须保持较高的比重,必须把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制造业部门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和使命。但在制造业成本上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以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创新突破“天花板”。
赵昌文还指出,创新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重大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很难靠单一企业解决,需要依靠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去引导和支持企业之间合作、企业与研究机构的合作,并牢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未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需要站在一个行业发展的平台上,去分享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组织文化,甚至基础设施等等。这些方面可能是决定制造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政府应该更多发挥作用的地方。要在传统部门与新兴部门、制造业与服务业中间架起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与产业链。当一个部门、一个环节或者一个链条的竞争力衰落的同时,另外一个部门的竞争力则是不断增强的。
这些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如此艰难,究其原因有很多,例如产能过剩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企业负债率上升。除此以外,赵昌文说,政府部门必须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过去几年,我国金融行业净资产收益率在20%以上,制造业部门收益率在10%以下甚至不少行业全行业微利或亏损;深圳、上海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高于2000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是完全不合理的。他认为,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政府一定要考虑到让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部门有更好的发展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金融领域的改革,切实改善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要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创新环境,包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有动力去创新,创造正向激励的机制让企业有愿望去创新;通过适当的财税、金融政策激励让企业有能力去创新。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