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工技能竞赛的“金牌教练”
时间:2014年10月14日 中国机床网
在马鞍山工业学校执教的8年里,蒋伟从一个对数控一知半解的人成了让人信服的优秀数控教师和数控车工技能竞赛的“金牌教练”。
为了更好地教学生,每一次上课之前,蒋伟都会提前把上课的内容在机床上操作一遍,发现容易出错的地方并找到出错的原因。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蒋伟都会记在笔记本上,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解决的方法,一个学期下来,他的笔记本已被记得密密麻麻。正是凭借不断的钻研,在马鞍山工业学校执教的8年里,蒋伟从一个对数控一知半解的人成了让人信服的优秀数控教师和数控车工技能竞赛的“金牌教练”。
在两年的数控车工基础教学工作后,2008年,蒋伟转向数控车工技能竞赛领域。在这个比基础教学要求更高的岗位上,蒋伟培养出了1名全国金牌选手,1名全国银牌选手,2名全国铜牌选手,10余名安徽省金牌选手和马鞍山市金牌选手。
技术进步在技能竞赛中有着最直接的体现。蒋伟说,每一次竞赛都会有新的考点、新的知识,作为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走在技术前沿。在数控车工比赛的起始阶段,用的都是手工编程。一次偶然的机会,蒋伟看到一套比赛试题,题目出了一个椭圆。“我一看傻了眼,平时压根没见过,这可怎么编程?”带着疑问,蒋伟开始大量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终于找到了有关椭圆的编程资料。从学习变量的概念,到编写椭圆的程序,再到在机床上进行加工试验,在无数次失败和修改之后,蒋伟成功完成了椭圆加工。而作为教师,蒋伟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还要把这些都传授给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比赛的经验积累,蒋伟总结出了自己的“用人之道”,那就是根据选手的性格特点和专长爱好,“因才分工”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例如甲同学总是速度很快但尺寸精度掌握不好,于是就安排他某一段时间集中训练阶梯轴和阶梯孔,让他静下心来掌握保证精度的方法;乙同学尺寸精度很好但速度太慢,就要分析他慢的原因,然后针对慢的地方进行指导,帮助他提高速度。”蒋伟说。
教学中,蒋伟主张发挥队员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们大胆尝试新工艺、使用新软件,大大缩短了加工的时间,甚至有时提前一个小时就完成了零件的加工。“比赛没有捷径,唯有千锤百炼。”蒋伟告诉学生,在练就技能的岗位上,不要追求轰轰烈烈的表象,要立足于平平淡淡的真诚、实实在在的耕耘,这才是真谛。
课余时间,同事们和学生们很少能在办公室见到蒋伟,想要找到他,只能到车间。“有时候,为解决一个问题他会在机床上操作一整天,有时甚至饭都顾不上吃。”在同事曹文娟眼里,蒋伟老师“很拼”。
采访中,记者发现,职业教育领域像蒋伟这样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教师还有很多。相信有这样一群奋战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职业教育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