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具结构失衡导致刀具与需求不对路
时间:2012-09-12 来源:中国刀具信息网
我国目前年刀具销售额为145亿元,其中硬质合金刀具所占比例不足25,不仅与国际市场刀具产品结构相去甚远,也不能满足国内制造业对硬质合金刀具日益增长的需求。国内制造业消费的刀具中,硬质合金刀具比重已达50以上,供需结构脱节的问题已十分严重,其后果是大量过剩的高速钢刀具以低价出口或内销,同时高效硬质合金刀具却不得不依靠大量进口,进口量已从2001年的0.9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4.5亿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
刀具结构失衡就是生产的刀具与需求不对路。例如:用户需要的硬质合金刀具缺口很大,但高速钢刀具却生产过剩;现代制造业急需的高效刀具缺口很大,但低档标准刀具却生产过剩。
在发达国家,目前硬质合金刀具已占刀具的主导地位,比重达70。而高速钢刀具正以每年1~2的速度缩减,目前所占比例已降至30以下。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刀具的比重为3左右。
我国目前年产高速钢材8万吨左右,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0,消耗了大量宝贵的钨、钼等稀有资源。这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使得生产的高速钢刀具大量过剩,不得不以低价销售,导致大量刀具生产企业效益低下。
我国目前年产硬质合金1.6万吨,也占全球总产量的40左右。但是,硬质合金制品中附加值最高的切削刀片产量只有3千余吨,只占20。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国内急需的硬质合金刀具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也使宝贵的硬质合金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从经济效益方面比较,我国硬质合金年销售收入约5.6亿美元;日本仅为我国产量的40,但销售收入高达26.33亿美元,其中刀片(刀具)的比重高达72,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企业也获得了良好效益。我国工具工业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和人力优势,把刀具工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水平呢?专家认为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入手。刀具企业要彻底丢掉几十年来养成的千篇一律,有啥卖啥的旧习惯,把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放在首位。树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针,即使没有大量的现代化装备,也能生产出用户欢迎的好产品。有了这种指导思想,浪费资源的粗制滥造,浪费人才的墨守成规,就会大大减少。近年来,我国刀具工业开始涌现了一批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其成长速度超过了力量雄厚的国有企业,值得关注。
刀具工业要解决现代化的课题,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水平是重中之重,其紧迫性远远超过装备的改善。我们有过很多沉痛的教训,一些企业花大价钱引进了国外先进装备,但旧观念没有改变,依然生产千篇一律的标准刀具,结果不受市场欢迎。
当今发达国家的现代刀具制造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兼并、重组和提高,呈现出高起点、大投入、规模化、国际化的特点和集中化趋势。10家最大的跨国刀具集团,占有国际刀具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我国刀具企业与之相比,不论在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开发能力、装备开发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必须承认,这个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赶上去的。刀具工业毕竟是一个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发展规律是不一样的。很多技术和经验,要依靠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我国刀具工业在近年的改革发展中,也开始注意到根据自身条件,准确定位,选择合理发展模式的问题。很多大中型企业,都放弃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开始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特色产品和服务的比重还不够大,转型速度还不够快。说明紧迫感不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体制的影响,所以改革的步伐还要加快。
在市车发展,有时这种影响还十分严重。必须要政、企沟通,取得共识,由政府出面来解决。例如,多年来阻碍刀具工业健康发展的劣质低价产品恶性竞争和不公平的投资导向。这两大问题,都和政府行为有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