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名城之黄骅模具城
2011-12-06 模具网
提起河北黄骅,人们更多地会联想起“港口”、“冬枣”这些字眼。但是如果把“模具”和“黄骅”组合到一起,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陌生。这其实并不足为怪,早在前些年,就是在模具行业内也很少提及黄骅模具这个字眼。但是,随着2002年3月份黄骅模具城的破土动工,黄骅模具的字眼开始频频被业内人士所提及,知名度也与日俱增。
短短3年的时间,能取得如此大的变化,这段时间黄骅到底经历了什么?近日,带着这份疑惑,本报记者专程赶往黄骅想一探个中奥秘。
黄骅的模具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有了初步的发展,当时也不过百余家,1995年前后又有所提升,但是一直没有摆脱“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发展模式,“因此,黄骅模具的发展裂变速度一直很慢,长久以来不见起色。”李学军说,“黄骅模具真正的发展起步于这个世纪初,原因就是政府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支持。”
2000年,李学军被政府委以重任,主抓当地模具业的发展。“黄骅的模具以注塑模为主,企业有600余家,但是产值不高,产品档次多数仍处于中低档,而且也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如此的状况很难让人看出黄骅要发展模具的路在何方?
但是李学军似乎并没这么想,上任以后,他对中国模具产业的发展状况、格局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此期间曾多次去南方模具产业发达的地区参观学习,黄岩、宁海等地模具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各地模具产业园的兴起使李学军深受启发,考虑到模具单件生产、协作能力强等特点,李学军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在黄骅也建一个模具城?这样不仅能把原本分散的模具企业集中起来,有利于组织企业彼此间的协作配合,促进当地模具业的发展,而且随着模具城的带动作用还有利于对外招商引资,促进黄骅当地经济的建设,何乐而不为?
此后,又经过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商、游说,最后经政府相关领导的批准,黄骅模具城的策划实施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2002年3月,投资1.5亿元,占地6万平方米的黄骅模具城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该工程的顺利施工不仅对于黄骅本地模具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更主要的是该模具城也成为迄今为止北方地区第一座模具城。
“很抱歉,请您稍等一下,我现在正在跟一个日本客户谈判,商谈其在黄骅模具城投资的一些细节问题。”黄骅模具城的主管人员——黄骅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学军面对本报记者的到访不无为难地说。
事后,李学军向记者透露说,跟这家日本客商已经谈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现在终于万事俱备,只差最后的一纸协议了。据了解,通过长期的市场调研、比较分析,最终该日本客商还是看好了黄骅模具城的投资环境,计划先在模具城的三期工程投资200多万美元。当时的谈判也只是针对有关土地价格、优惠政策等细节问题的最终落实。
据悉,李学军几乎每天都会接待类似的企业客户,并反复向这些企业陈述模具城的政策和发展前景。李学军告诉记者:“现在这些想入住的企业都在为三期工程做准备,因为二期工程早已经报满了。”据了解,模具城二期工程刚刚招商的时候,老板们怕买不到厂房以至于争相报名,竟把报名办公室的柜子都挤坏了。
相对于二期招商报名的火暴,很难想象模具城首期工程刚刚建成的时候,当时的招商工作是何等困难。
“万事开头难。”模具城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份竣工,此后,李学军开始了极为艰苦的招商工作。虽然模具城在土地、贷款、水、电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惠便利条件,但是企业仍然有多方面的顾虑和质疑,招商的进展并不顺利。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游说、解释利好,最终还是有近100家模具企业走进了模具城。
“当时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抱着对企业负责的态度想,如果这些入城的企业得不到回报,模具城的后期项目就有夭折的危险。”但是从事后入城企业的发展来看,李学军的顾虑被打消了。截止到2003年底,一期进驻模具城的企业不仅全部收回了成本,而且多数还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企业彼此之间的协作生产、竞相购买高科技加工产品等都促进了黄骅当地模具业发展的裂变速度。据了解,在模具城建立之前的2001年,黄骅当地的模具产值尚不足5000万元,但是到去年其总产值已经达到2.5亿元,再从数控设备的普及,模具加工技术人员的增加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2004年黄骅当地模具业发展的裂变速度达到了300%。”李学军不无自豪地说。
模具城发展的无声宣传效果早已让城外的企业“分外眼红”,此形势也催生了模具城二期工程的提前动工。2004年4月份,投资1.5亿元,占地8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开工。在厂房还未建好、工程尚未竣工的情况下,企业就纷纷报名,几天的时间名额就被抢购一空。
据李学军透露:二期工程将于今年9月份竣工,届时将有170多家新的模具企业进驻模具城。而且考虑到现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模具城三期开发也预计提前至今年7月份动工,等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整个模具城占地将达到1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亿元,企业达到600家。“到2008年,我们希望把黄骅模具城建设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模具工业基地,到时候其年产值有望达到50亿元。”随着模具城效益的初显,李学军对于模具城将来的前景充满了憧憬。
“但是模具城的发展仍然受困于两个瓶颈,一个是观念,另一个就是人才。只有突破这两个瓶颈的制约,模具城将来的蓝图才有可能实现。”对于模具城的首战告捷,李学军显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黄岩、宁海等南方地区相比,黄骅模具企业的经营理念至少要落后3~5年。而且,中高级模具设计、造型等人员的紧缺严重制约着黄骅当地模具业的发展。”
为了提高众企业理念的更新换代,黄骅经常组织当地企业老总去模具产业发达的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并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前来黄骅对于行业发展、设备更新、使用等与模具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解,以此促进模具高层人员理念的升级。
对于人才的培养,黄骅也早已提上了日程,先是与河北科技大学联手,专门送当地学生去高校学习模具加工的理论和实践,学期一年,到今年暑假,第二批的学员即将毕业,从首期学生毕业后回黄骅模具城工作的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多数已经成为所在企业的骨干。即便这样,仍不能满足当地模具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李学军表示:“我们自己也准备办一个模具强化班,专门请有关专家前来黄骅讲课,对学生实行封闭式管理,学期三个月,预计第一期将于今年6月份开课。”
总之,黄骅想尽了一切办法为促进当地模具的发展而支招献策,种种迹象表明黄骅模具的发展已经迈出了破冰的第一步,但是到2008年其能否如愿扛起“北方模具第一城”的大旗,除了疑问,大家更多的还是期待。